2015-05-26 2344次瀏覽
新安縣鈞瓷燒造技藝歷史悠久,質量上乘,在中華陶瓷史上也有濃重的一筆,宋元時期隸屬中國鈞窯、汝窯、磁州窯、耀州窯等名窯系列。《中國陶瓷史》載:以河南禹縣為代表的鈞窯系,在元代繼續生產著傳統品種—天藍釉、月白釉及藍釉紅斑器物。元代燒制鈞瓷的窯場主要是在北方廣大地區,在河南的有鶴壁、安陽、浚縣、淇縣、新安、臨汝。《辭海》1918頁載:鈞窯,中國古代著名瓷窯之一。北宋、金、元都燒造。鈞窯利用氧化銅、鐵呈色不同這一特點,燒成藍中帶紅帶紫的色釉。紅、紫的色澤如玫瑰、海棠,非常艷麗。胎骨灰白色,釉細而潤。除禹縣外,臨近的臨汝、郟縣、登封、新安都仿燒鈞窯瓷器。
新安縣的清代、民國等縣志更是多處記載北冶鎮等瓷器。縣轄區內有古瓷窯遺址23處,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在灘子溝一帶。“遍地煙生起,爭相放光輝。”是對新安古瓷業繁榮的真實寫照。灘子溝介長來、介鳳錦兩位均住灘子溝村,世代傳承鈞瓷燒造技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還不斷創新,以燒制鈞瓷的瓶、壺、枕、碗、盤為主,亦燒造民用缸、盆罐等粗瓷,在民用瓷上用獨特技藝(配方),燒制的蒜臼在豫西堪稱一絕,盛裝蒜水夏季隔夜而不澌氣(即不餿酸變味)。鈞瓷瓶、壺等品種得祖上真傳,光澤瑩潤、燦如晚霞,為少有的藝術佳品。其制作工藝流程如下:
1、把從山坡深處挖出來的坩子土放入場內曬干風化。放水浸泡。人工、畜力、機械攪拌均可。把渾水放入池中沉淀。
2、把沉淀好的泥漿涼至一定硬度,搬運到作坊中,用專用鐵鏟反復鏟切成堆,人站在泥堆上反復踩壓,使其軟硬均勻,適宜手工制作。
3、匠人做活前伙計仍要將泥鏟切,踩壓一遍,搓成泥頭或泥條備用。
4、匠人在轉動輪子上用嫻熟的手工技巧制成各種各樣的坯品。
5、通過整形、晾曬、上釉等一系列工序后,裝窯待燒。
6、燒成。溫度達到1200—1300度方可停火。起火要慢要穩,停火降溫亦需自然,不可操之過急。
它的特點是不漏水,不過鹽、不滲油,耐酸堿。并且因瓷器所處窯爐內位置不同,燒成瓷器硬如石、亮如鏡、聲如鐘,則顏色有棕紅、鮮紅、天藍、桔黃、豆綠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手工制作技術難度大,勞動強度大,生產經濟效益低,而逐漸被人們放棄,目前有不少窯爐被拆除,作坊被改建,手工作坊人員多數轉行業務工。從昌盛時期的幾十家到現在的唯一一家,其手工技藝已經到了瀕危的境地,亟待更好的保護及傳承。
網站首頁 關于我們 文化動態 藝術活動展演 公益輔導培訓 民間藝術 公共文化 總分館互動平臺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