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6 2999次瀏覽
洛陽通背武獅在有武術之鄉稱呼的洛陽軍屯村世代流傳。該村耍獅子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明代,其獅舞傳人至今已傳至十四代。該村居民祖上以武功立身,精通四面八方通背拳和多種作戰陣型,能夠“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該村居民,歷代男性幾乎都會武術。他們把武術與獅舞巧妙結合,把獅舞與戰陣糅合在一起,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研究摸索,軍屯武獅逐漸形成了自己表演粗獷大方,剛健灑脫、傳神細膩、技巧嫻熟和以武術為根基,以戰陣為框架的獨特風格而成為我國北派武獅的優秀代表。建國后,該武獅社多次參加各級民間藝術活動并獲得殊榮,為弘揚民族文化,發展優秀的民間藝術作出了特殊貢獻。
通背武獅分青、白、紅、黑、黃基本五色,獅臉用古代宗教面具技術刻畫與京劇臉譜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著獅子的不同個性。
通背武獅一般先耍“地攤”,再上“高空”。軍屯村民世代保持著年節、祭祖等特殊日子舞“獅子”的傳統,并不斷進行獅舞形式、內容以及技巧的探索和創新。明清以降,隨著河洛民間社火文化的發展,通背武獅以其鮮明的造型、高超的表演技巧和戰陣粼粼的獨特藝術風格,而成為洛陽獅舞的代表,在民間藝術展示活動中,將不斷顯示出雄厚文化的實力。
網站首頁 關于我們 文化動態 藝術活動展演 公益輔導培訓 民間藝術 公共文化 總分館互動平臺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