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6 4631次瀏覽
春秋《左傳·莊周》載:“有神降于莘”。《孫子兵法》曰:“伊尹名摯”。戰國《孟子·萬章》說:“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韓非子·難言篇》:“上古有湯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圣,然且七十說而不受”。《呂氏春秋·本味篇》載:“其母居伊水之上,孕。”《中次二經》說:“記欒川山者,從東往西、有鮮山、鮮水、陽山、陽水……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清光緒十九年《重修盧氏縣志》,張月桂《伊尹考》曰:“按《呂氏春秋》伊尹母居伊水上,夢神,孕,身化空桑,有莘氏女采桑得兒。其說怪誕不可信,要知尹之生,必近伊水為是……
當代亦多有學者多方考證,證實伊尹于斯地而生且躬耕于此。如河南大學陳昌遠教授、鄭州大學歷史系孫重恩副教授等等都曾撰文論證過伊尹生于欒川的史實。
而當代欒川人更是多有傳著為伊尹生地考證。如《欒川縣志稿》主編常書澤、《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欒川卷》主編宋明方、欒川縣著名作家李玉瑞、尤安亞、崔景華等眾多欒川文藝工作者也都懷著深切的感情和崇敬的態度四方查考,艱苦論證,為我中華“元圣”伊尹的真實出生地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的論證材料。
《呂氏春秋》載:“伊母于伊水之上孕”;唐·崔融《啟母石》碑文有“鸞川之上母變空桑”之句;《孟子》頌其“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伊尹既被有莘氏收養,及長,躬耕于有莘之野。
伊水即今天的伊河,其源頭為欒川縣陶灣西溝悶頓嶺。1962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欒川普查文物,在伊尹耕莘古地——伊尹城遺址,于其土層中發現夾沙紅陶、磨光黑陶、殘石刀、石斧、石箭頭等,陶器紋飾以條紋和方格紋為主。據考出土文物為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1987年漫子頭(耕莘古地)經河南省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豐富的史籍、碑刻和出土文物 中驗證了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的史實。
今天的欒川,在伊尹耕莘古地的遺址上,不僅保留有清代《耕莘古地》的碑刻,更有今人為紀念“元圣”所修的伊尹公園。伊尹的出身、生平及其功業和德行均在欒川廣為流傳。成為欒川人文底蘊及欒川人的精神象征。
網站首頁 關于我們 文化動態 藝術活動展演 公益輔導培訓 民間藝術 公共文化 總分館互動平臺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