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保護方法初探
作者:李曉霞 楊佳特
河洛大鼓是洛陽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也是洛陽市非遺保護中心的重點保護項目,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洛陽市的文化工作者對河洛大鼓進行了發掘和收集整理,并采取了多種保護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河洛大鼓在目前生存和發展仍困難重重,處于瀕危的邊緣,如何保護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讓古老的曲藝在現代化的環境中生存?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河洛大鼓簡介
河洛大鼓是河南第二大曲藝品類,在我國曲藝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河洛大鼓是由洛陽琴書和單大鼓結合并吸收了河南墜子一些曲調而形成的一個地方曲種。它主要流行于洛陽、三門峽、焦作、新鄉和鄭州等地,具有濃郁的豫西地方特色。
據洛陽地方志記載,河洛大鼓形成過程和初創時間為20世紀初。清末以前,洛陽城鄉流傳較廣的曲藝形式稱“洛陽琴書”。約在清末民初,偃師縣琴書藝人較集中的段灣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陽學藝,學會了當地的“鼓兒詞”。這一藝術與洛陽方言琴書結合后,逐漸形成了具有洛陽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陽大鼓”等名稱,1952年正式命名為“河洛大鼓”。
脫胎于洛陽琴書的河洛大鼓,唱腔質樸流暢,清新明快,既便于敘事,又宜于抒情,不同于琴書的一唱三嘆、字少腔多和低沉冗贅;演唱者站立了起來,雙手也從敲琴打板中解放了出來,開始通過表情和形體動作來輔助說唱,刻畫人物;河洛大鼓用大鼓和鋼板伴奏,咚咚作響的書鼓和清脆嘹亮的鋼板,在響度、力度和速度方面,均勝過琴書之呆板,極大地活躍了書場的氣氛,令人精神振奮;河洛大鼓在唱詞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大量的道白,使音樂、唱腔更加大眾化。演唱書目上,河洛大鼓大量演唱公案書、武俠書和袍帶書,如《施公案》《彭公案》《大八義》《小八義》《紅風傳》《打嚴嵩》《劉公案》等等,這些描述風云際會、金戈鐵馬,贊頌拔刀英雄、梗直義士的書目,更符合廣大群眾的欣賞口味。因此,河洛大鼓很快取代了洛陽琴書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在伊、洛河兩岸流傳開來,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主要文化娛樂形式。據不完全統計,河洛大鼓現存有傳統中長篇近百個,短篇、書帽250多個;現代中長篇近20個,短篇80余個。
二、河洛大鼓發展面臨的問題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河洛大鼓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日漸瀕危。主要表現在:
1.社會基礎的變革使河洛大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由于城市一些曲藝組織逐漸解體,曲藝演出場所相繼被取締、關門,文藝團體或文藝晚會將說書這種“小打小鬧”的藝術拒之門外。在農村,說書主要靠農家紅白喜事、還愿包場演出。這迫使相當一部分藝人棄業改行。
2.科學技術的進步蠶食著河洛大鼓的傳統領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普及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電視、電腦、手機等多媒體已進入百姓家中,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們對曲藝的興趣愈來愈淡。“書迷”少了,且不斷老齡化,人們對說書的崇拜變成了嘲笑、歧視。
3.審美情趣的提高對河洛大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傳媒的影響下,不僅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已有很大的改變,而且農民的文化層次也有了很大提高。觀眾對演出內容和演員形象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河洛大鼓原有的較粗放的表演方式受到了極大挑戰。
4.就業形勢的改變不利于河洛大鼓的傳授和繼承。繁榮的市場經濟,拓寬了年輕人的擇業渠道,提高了年輕人的經濟收入,沒有人來傳承這項技藝。即使是河洛大鼓世家的后代也不愿意繼承父輩的事業。
5.明星大腕的缺乏使河洛大鼓日漸失去藝術魅力。隨著一些老藝人的去世,能挑起振興河洛大鼓重任者屈指可數,再加上藝人普遍文化水平低,無法形成一套相對專業的理論成果。河洛大鼓之所以衰落,一方面與這種來自民間的藝術形式旋律過于簡單、藝術不甚成熟有關,而有天賦的新人長期無法涌現,更使這門藝術喪失了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三、系統的河洛大鼓保護方法初探
為了更好的保護河洛大鼓這一民間藝術,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系統的保護方案,持續深入開展河洛大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力爭到2015年底,在豫西地區形成相對穩定、初具規模的河洛大鼓演唱群體和觀眾群,使這一地方曲種在全國范圍內得到關注和了解。
1.加強搶救工作。進一步組織開展深度調查,聘用專業調研機構人員、實習生等人員,采取網絡、電話、實地調研等方式,調查洛陽各縣(市、區)河洛大鼓從藝演員的最新動態,進一步掌握河洛大鼓的現狀;繼續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盡可能多收集優秀河洛大鼓藝人的音像資料,并結集出版;建立完善數據庫,請專業電腦公司制作數據庫,分檔保存藝人資料及音頻、視頻等數據;收集河洛大鼓文字資料,整理出版《河洛大鼓》專著。同時,配合省文化廳開展“銘刻——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記錄計劃”等工作,用音像記錄歷史。
2.加強扶持工作。針對河洛大鼓藝人存在人員分散、缺乏凝聚力等問題,市非遺中心計劃組織藝人成立館辦河洛大鼓團隊,形成專業的文藝演出團體,購置樂器、服裝、道具,提供外出學習交流費用,培養并確立領軍人物,促使河洛大鼓在新時期健康發展。
3.加強培訓傳習工作。進一步加強河洛大鼓的社會傳承力度。一是舉辦持續性的河洛大鼓培訓班,聘請傳承人對從業藝人及河洛大鼓愛好者進行培訓,不斷擴大河洛大鼓演藝人群,提高河洛大鼓的演出質量,促使河洛大鼓藝術形式深入人心;二是依托位于偃師的河洛大鼓傳習所,定期面向社會舉辦河洛大鼓培訓班,在邀請優秀藝人授課的同時,鼓勵藝人帶徒傳習,培養新人。
4.加強宣傳工作。精心策劃形式新穎、能夠凸顯河洛大鼓藝術魅力的活動形式。舉辦活動時積極與《洛陽日報》《洛陽晚報》、洛陽電臺、洛陽電視臺、洛陽網等新聞媒體溝通,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傳媒擴大河洛大鼓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對河洛大鼓關注、喜愛、支持的良好氛圍。
5.加強研討工作。定期舉辦河洛大鼓交流會、研討會,邀請優秀藝人和專家參與,搭建文化藝術交流平臺,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為河洛大鼓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專著的出版提供理論依據。
6.加強展示工作。將“河洛大鼓曲藝節”辦成洛陽市品牌性文藝活動,通過在各縣市區輪流舉辦的形式,辦一屆曲藝節,帶動一方河洛大鼓演藝水平,擴大一批社會觀眾,逐步提升這一傳統項目在當代的影響力。繼續舉辦河洛大鼓書會、河洛大鼓演唱會等活動,為各縣(市、區)及周邊地市藝人提供演出交流平臺,為群眾奉上豐盛的傳統文化盛宴。此外,積極推動河洛大鼓走出去,參加非遺展示、展演、博覽會等活動。
7.加強推介工作。利用政府部門掌握的資源優勢,在尊重企業意愿和尊重藝人意愿的前理下,或聯系企業贊助冠名河洛大鼓組織,或組織河洛大鼓藝人為企業演出,拓寬河洛大鼓的發展之路。
河洛大鼓誕生于上世紀初,目前已傳至第五代。在一百余年的發展中,它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人民的熱愛,也傳承者河洛大地的藝術之魂,是難得的民族曲藝瑰寶。希望通過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將河洛大鼓這種曲藝形式推介給廣大人民群眾,促進這一優秀的曲藝形式能夠為人熟知,不斷傳承延續。
作者單位: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