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播放|国产精品自拍三级片|老婆的闺蜜韩国|色8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葡萄av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藝術活動展演 > 文藝演出 > 第34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歡歌?廣場文化狂歡月”非遺專場
第34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歡歌?廣場文化狂歡月”非遺專場

2016-04-12 2491次瀏覽

4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歡歌?廣場文化狂歡月”非遺專場節目簡介

河南省非遺專場第一場(4/12)

1.華陰老腔--《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

所屬地市:華陰市 (國家級)

表演單位:張建民、張健敏

老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從西漢濫觴到現在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老腔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劇史的本源性、傳承上的封閉性、劇種上的獨存性、取材風格的張揚型、音樂體系的自律性、它的主旋律是船夫號子的音樂化,是藝術源于生活的見證,因而具有藝術價值,它取材于歷史戰爭,唱腔亢奮激越,充滿陽剛之美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民族精神價值。

近幾年來,華陰老腔不斷創新并走火全國各地,先后赴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話劇“白鹿原”中它渾璞天成、感人心懸的藝術魅力深深的征服了在座觀眾。中國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士、法國國家電視臺、中國文化報、人民日報等一百余家媒體相繼報道。老腔曾三十多次走進中央電視臺演出,尤其是2016年華陰老腔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再一次為老腔的弘揚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華陰老腔被譽為華陰的名片、渭南的符號、陜西的亮點一點也不為過。

2. 信陽民歌--《對花》

所屬地市:信陽 (國家級)

表演者:陳晶晶

此曲是一首民間小調。小調是信陽民歌一種,主要表現人們的不同情感和交友交流的需要,是人們社交生活和抒發感情的重要方式。此曲反應的是人們在勞動和生活情趣,旋律玩轉流暢,有沒動聽。演唱時往往加一些襯字、襯腔,音樂語言樸實流暢、節奏歡快。演唱形式一男一女對唱。

3. 絲弦道--《贊中原》

所屬地市:駐馬店 (省級)

表演者:陳付軍、任子茹、陳佳音、陳思影、陳憶、任嘉慧

絲弦道是清末民國時期發源于河南省平輿縣、流傳在汝南、新蔡、正陽、上蔡、確山、駐馬店、信陽及安徽等地區的一個地方性的稀有曲種。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該曲種以絲弦伴奏,坐唱為主,并在發展的過程中與鼓子曲互有借鑒和滲透。絲弦道的演唱曲段有160多篇。 

絲弦道由于其演出形式輕便靈活、演出場所大小皆易,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深受群眾青睞。曲調古樸優雅柔美悠揚,類似昆蟲之行腔,具有低沉、柔緩哀婉、抒情的特征,但也不乏朗爽明快的曲牌。絲弦道作品深刻反映了清末民國初年豫南人民的現實生活,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勸善勸賭勸吸毒,歌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具有鮮明的群眾性。

  絲弦道《贊中原》是以說唱為主要形式的曲藝作品,作品唱出了中原大地人杰地靈,美麗富饒。同時,歌頌我們偉大的祖國在黨和政府正確領導下,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人民群眾過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4. 嗩吶--《敲鑼打鼓慶新春》

所屬地市:許昌(市級)

表演者:賈軍治、韓紅霞

《敲鑼打鼓慶新春》是賈軍治原創嗩吶曲目,音樂節奏歡快,高亢激昂,鑼鼓音全用演奏技巧模擬各種打擊音,深情謳歌改革開放以來,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慶新年的熱鬧景象。

5. 木偶戲--《王小打柴》

所屬地市:周口(省級)

表演者: 吳培中

     太康縣布袋偶戲是單人木偶戲,又叫“獨臺戲”、“走偶(諧音)”、“扁擔戲”。 布袋木偶戲演出舞臺的面積因不到0.3平方米,有人稱它是“世界最小的舞臺”。今年67歲高齡的吳培中老人在這個小小的舞臺上已經表演了四十多年。據了解,木偶戲源于漢朝,當時表演的是“大木偶”,到盛唐時期才出現木偶正劇,為了表演攜帶方便,到明清時期逐漸演變為“小木偶”,又叫“布袋偶”。傳統劇目有《王小打柴》、《豬八戒捉妖》、《盤技》、《麻老五賣豆腐》等。               

   

6. 翟氏嗩吶---《百鳥朝鳳》

所屬地市:開封(省級)

表演者: 翟土

   翟氏嗩吶是集文學、音樂、演奏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老百姓所喜聞

樂見。

   翟氏嗩吶起源于清朝后期,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翟氏嗩吶表演技巧獨特,舌工講究雙吐、三吐、反吐、正吐等技巧。翟氏嗩吶吸取了各派所長,形成了柔和細膩、剛勁有力的風格。其表演充滿激情,富有感染力,能夠用嗩吶模仿各種聲音,還能演奏出不同的人物角色。語音清晰、節奏明快、人物性格鮮明,深受觀眾喜愛,在

社會上具有較大的反響。

   翟氏家族四代相傳,個個身懷絕技。第四代傳人翟土三歲隨父學吹嗩吶,他不但吹技精,且精通樂理,嗩吶行當樣樣精通,號稱全活一把手,又稱嗩吶絕活家。他曾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被命名為吹歌大王,還在國家級大賽中多次奪得金獎。他所演奏的

《百鳥朝鳳》粗獷、傳統,具有較強的技巧性和藝術感染力。

 

7. 王屋琴書--愚公移山》

所屬地市:濟源(省級)

表演者:牛莉、李瑩瑩等5人

王屋琴書是濟源市獨有的曲種,分布在濟源市的王屋、邵原、大峪、下冶等鄉鎮的山區陵區一帶,自清道光年間流傳到現在,已有160多年的歷史。王屋琴書是以說唱為主、說唱相間的說書類曲藝形式,它的演唱語言以王屋山區的方言為基礎,鄉土氣息濃郁,有鮮明淳樸的地方特色。

8. 太乙拳--《太乙拳13式》

所屬地市:鄭州(省級)

表演者:張勛華

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乙拳,源于太乙文化、太乙意識、太乙陣法。太乙拳蘊含“陰陽交互造”:陰造陽、陽造陰,生生不息,是人天互造之國術。是肉身、精神、靈魂合一的組合運動。其拳法具有“松、靜、空、慢、柔、圓”的特征,剛中增柔、柔中增剛、且剛柔相續、更剛柔相泌。是中華民族辯證哲理思維和武術、藝術的結合。通過靜心習拳,可將身心呈現出的各種不良反映和亞健康消滅在萌芽

狀態之中,達到自我調節之目的。

代表性傳承人張勛華,數十年來投資1600萬元,在鄭州已建成“非遺”太乙拳傳習所、展示館,并被批準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同期,還成立了太乙拳研究會;會員與習練者多達兩萬余人,在鄭州已成為與少林拳、太極拳同樣受歡迎的重要拳種。

   

9. 河南墜子--《夸河南》

所屬地市:平頂山(國家級)

表演者:  喬雙鎖

河南墜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結合形成的漢族曲藝形式。約有一百多年歷史。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兩人對唱的,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還有少 數是自拉自唱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并踩打腳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員演唱長篇。現代題材曲目都是短篇。2006年,該曲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夸河南》主要介紹河南的風景名勝古跡、文化地域風土人情和經濟發展。喬雙鎖老師現已從藝31年。幾十年來不僅曉通歷史曲目的演唱,且能自創、自導自演新的曲目。自創自演的代表曲目《中州自古美名傳》、《夸魯山》、《雙星緣》、等三十多曲目在國家、省、市曲藝大賽中獲獎。2003年被授予“河南省民間表演藝術家”稱號。

河南省非遺專場第二場(4/13)

1. 河南墜子--《呼延慶打擂》

所屬地市:安陽 (國家級)

表演者:王巧珍,馬街書會狀元,北路墜子皇后,喬清秀嫡傳弟子,河南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安陽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河南墜子由于演唱形式簡便靈活、語調親切生動而廣泛流傳于民間,也曾是諸多盲藝人走村串巷的主要傳唱形式。一人既拉弦又演唱的墜子,是農業文明時代的鄉間主要藝術活動,它的影響遍布豫、魯、皖、京、津等1 0多個省市和地區。由于在不同地區的傳唱過程中,墜子藝人們不斷吸取各地的藝術精華,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東路、西路和北路的地域流派。

     本節目主要講述宋朝時,西涼叛亂,太師龐文為謀取兵權,向宋仁宗保舉他的內弟歐陽子英為帥。包丞相識破了他的奸計,命歐陽子英擺下百日擂臺,言定勝者為帥。歐陽子英心狠手辣,打死無數比武英雄。吏部天官盧景隆之女盧鳳英為兄報仇,與歐陽子英比武失利,正在危急之時,與結拜弟兄于東京上墳的呼延慶登上擂臺劈死歐陽子英,救出盧鳳英的故事。

2. 陳氏太極拳--《太極風采》

所屬地市:焦作 (國家級)

表演者:顧鵬、管澤義

陳氏太極拳是一種以中華傳統太極陰陽學說為理論指導來進行防身健身、養生益壽的拳術,其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故也被稱之為“哲拳”、“文化拳”。陳氏太極拳源于明末清初,是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在家傳武學的基礎上,匯集《河圖》、《洛書》太極陰陽之學說,融入中醫經絡學和道家導引吐納術,汲取諸家武學之精華,創編了太極拳,并世代相傳,距今已三百多年。現今太極拳以其獨特的強身健體、修心養生之功效已被譽為21世紀人類最佳的健身運動方式。

20058月,焦作市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命名為“太極圣地”;20065月,“陳氏太極拳”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077月,焦作市溫縣被中國武術協會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

 

3. 心意六合拳

所屬地市:漯河 (國家級)

表演者:李汝波(國家級傳承人)及其徒弟

心意六合拳為我國三大內家拳之一,相傳為宋代名將岳飛所創,是集健身、養生、技擊為一體的武術文化瑰寶,具有剛猛、長于實戰之特點,練習時講究“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該拳由心意把和十大真形兩大部分組成。心意把有單把、雙把、搖傘把、挑領把、鷹捉把、追風趕月把、橫拳把、十字裹橫把、龍形裹橫把等,十大真形為龍、虎、猴、馬、雞、燕、鷂、蛇、熊、鷹,使用的器械有六合槍、五形刀、六合刀等。

 

4. 大平調--《一籃紅杏》

所屬地市:濮陽 (國家級)

表演者:張相彬、丁改玲、周豫濮

大平調(又稱大梆戲),始于明朝初期,源于開州(今河南濮陽),世稱開州平,主要流行于豫、魯、冀等地區,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土生土長的稀有劇種。大平調唱腔渾厚高亢、婉轉優美,表演粗獷細膩、豪放高雅,常用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鐃、大镲等。20065月,濮陽大平調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節目主要講訴黨員干部是人民公仆,但有的領導往往忘記這個稱謂,反之,常以百姓的家長而自居,把群眾利益忘記腦后。當你有一天一旦醒來,你會在百姓眼里,看到另番真實的自己!比如楊家村的楊慶顯,他吃了隔墻寡婦喬玉梅那枝出墻的紅杏十多年,當他卸任后,才忽然明白……小戲《一籃紅杏》以小見大,以情動人,妙趣橫生,反映了當下“公仆們”的回歸心態,和在“臺上”時看不到的很多東西。

5. 永城大鐃--《中國夢》

所屬地市:商丘 (省級)

表演者:王玉璽

永城大鐃是清·光緒八年間,由著名藝術家韓鳳奎在民間扎根流傳的稀有曲種,大鐃的前身是“碟子戲”、“落子”,又稱“荷葉吊板”,屬徒歌形式的說唱劇種。永城大鐃原位兩人合唱,后演變為一人演唱。演唱時左手敲打大鐃,右手持竹板擊打,因伴奏樂器是“大鐃镲”而得名,大鐃是豫東稀有劇種之一,道具簡單,大鐃一面,竹棍一根,毛竹板兩塊,能打出許多花點,演出地方色彩,演奏起來非常好聽,適合于大中小劇場或露天演出,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中國夢》是一段為響應習主席提出實現強大的《中國夢》而創作的現代曲目。該曲目歷經中華民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實現的各種夢想。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苦奮斗的精神,勇于開拓進取弘揚民族偉大復興,起到了催人奮進的引領作用。

 

6. 板頭曲--《大起板》

所屬地市:南陽 (國家級)

表演者:李彭洲

 伴奏:南陽市群眾藝術館-星海樂團

板頭曲為中州古曲,是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的樂曲,為中華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典之作。它是在大調曲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68板前奏樂曲。南陽板頭曲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具有重要價值。1953年,部分板頭曲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東扶先生傳譜的箏曲《高山流水》、《蘇武牧羊》更是傳遍神州,遠播海外。南陽板頭曲音樂與歷史悠久,是與江南絲竹、潮州音樂、山西音樂并稱為我國民族器樂曲中的四大

流派。其代表作《高山流水》影響很大。

 

7. 陜州梆子--《徐策跑城》

所屬地市:三門峽 (省級)

表演者:任建民

   蒲劇因其起源地在陜州、蒲州、同州,又稱“陜州梆子”、“山陜梆子”。解放前又稱之為“亂彈”或“亂臺”。建國后稱蒲劇。它是河南劇種中最古老的一個劇種。蒲劇也是三門峽市目前最為流行的大劇

種。蒲劇的音樂高昂、強烈,音節跳動性大,調活潑,感染力很強

 

8. 嘯樂--《節日歡歌》

所屬地市:新鄉 (省級)

表演者:王明磊

嘯樂源于魏晉時期,距今有1700余年歷史。新鄉市百泉風景區的蘇門山嘯臺是后人為紀念魏晉時期中國著名隱士,嘯樂大師孫登而建,嘯臺隨即被公認為中國口哨的發源地。新鄉市嘯臺口哨藝術研究會作為嘯樂項目的保護單位,一直致力于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研究工作,為推動我國的嘯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9. 金龜舞--《斗金龜》

所屬地市:鶴壁 (省級)

表演者:王元成等15人

    斗金龜原名為《漁童玩大鱉》,表演時,一人裝扮金龜,一人引逗,伴隨著鑼鼓音樂節奏走場表演,以表達人們疾惡除邪,祈求天地

祥和,國運民生,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

  

 

 


網站首頁 關于我們 文化動態 藝術活動展演 公益輔導培訓 民間藝術 公共文化 總分館互動平臺 在線留言

CopyRight 2013-2025 All Right Reserved 主辦單位:洛陽市文化館 聯系電話:0379-63938542
豫ICP備14028689號-1豫公網安備 41030302000126號
訪問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