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7 2508次瀏覽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劉愛彈樣剪紙技藝,是指劉愛傳承并創作的極具特色的剪紙花樣以及包括抿紙、彈樣、剪花在內的整個工藝流程,是傳統剪紙的繼承和發展。
剪紙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動。我國剪紙的起源最遲在商代,早期的藝術載體是刻畫皮革、金銀箔片和玉片透雕。出土的歷史文物證實,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和銀箔鏤空刻花。但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是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期,伴隨著紙的發明開始出現的,東漢蔡倫造紙術的發明,進一步推動了剪紙技藝的發展和普及。剪紙技藝在唐朝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到宋朝時已發展成為精致新鮮的藝術行業,成為民俗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藝術形式。明清時代的剪紙藝術逐步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其運用范圍也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紋樣,全都是以剪紙作為裝飾進行再加工。
洛陽剪紙源遠流長。河南剪紙藝術最高水平的地區是豫西,而洛陽即其重鎮。在民國時期,洛陽有專營剪紙或兼營剪紙的作坊,也有以剪紙為業的普通家庭。居住在洛陽老城東關新街的劉愛,就出生于一個剪紙世家。
劉愛8歲開始跟著母親何仁學習剪紙貼補家用,不到20歲就成為洛陽地區遠近聞名的剪紙能手,她的剪紙作品因為花樣新、手法精而遠銷周邊各縣鄉。為提高剪紙產量,劉愛與姐姐劉愛娃發明了彈樣技術,能夠通過抿紙、彈樣一次剪出三對相同的花樣。
劉愛的剪紙作品靈透、精巧,傳統性與時代性兼容,裝飾性與實用性俱備,既有“鳳凰戲牡丹”、“連生貴子”、“竹報平安”等傳統花樣,也有“思想進步”、“抗美援朝”等頗具時代特征的花樣;既有兜兜花、耳暖花、袖頭花等日常繡樣,也有枕頭花、鞋面花、鞋底花等喪葬花樣,門類非常廣泛。原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喬曉光先生,評價劉愛的剪紙作品是20世紀30年代河南民間剪紙的扛鼎之作。
在劉愛后人的傳承努力下,劉愛彈樣剪紙技藝繼續創新發展,并已走進大學課堂,正在煥發新的光彩。
網站首頁 關于我們 文化動態 藝術活動展演 公益輔導培訓 民間藝術 公共文化 總分館互動平臺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