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9 3640次瀏覽
“垛子”屬于民間舞蹈,是一種古老珍稀的民間傳統藝術,也是社火項目的精粹,多用于古廟會、元宵節、春節等節日供人們觀賞、娛樂,歡慶太平盛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垛子”的表現特點是:玄妙驚奇、氣墊壯觀、造型優美、劇情精彩。是一種靜態驚險造型藝術,分高樁和低樁。低樁是一個不同角色的人,肩頭上站著一個四五歲著裝的娃童。如:扮演《西廂記》,下邊張生,上邊的娃童扮演崔鶯鶯,且站在張生高舉的筆峰之上,如此美妙奇觀。又如:扮演現代戲《紅燈記》,下邊是李玉和,上邊就是鐵梅站在李玉和高舉的紅燈之上。妙在其中,觀看的人迷惑不清紅燈上如何站個小鐵梅。
高樁,就是垛子的精髓,就是社火全部的精典戲目。如扮演古裝劇《黃桂香推磨》,一個八人大抬的特制方桌,桌上的主道具就是磨子,磨子被一八九歲的小郎推著。磨上站著四五歲的黃桂香在扭動婀娜身資,翩翩起舞,栩栩如生。如同天仙下凡一般讓人觀看興起,并感到驚奇美妙。又如扮演《西游記》一樁,桌上可扮演師徒四人,一同西天取經,美不勝舉。一臺臺“垛子”,就像一座座流動的舞臺,凌空而來,飄然而去,令觀者回味無窮!
近年來,垛子多將鐵架固定在拖拉機、汽車上,表演大型垛子,最少有十六人,表演內容也更加豐富。
編排、制作“垛子”非常麻煩,需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加之服裝道具陳舊破損需要不斷更新,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熱衷于“垛子”制作、編排。春節期間玩“垛子”也越來越少了。只有崇陽村一直保持著這種熱忱,艱難地繼承著這一民間藝術。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娛樂方式日益增多,電影、電視、電腦、網絡的普及,使“垛子”這一傳統的娛樂方式受到了沖擊,大有被遺忘之勢,老藝人逐漸減少,新藝人增加不多,再不搶救和創新就有失傳之危。所以,目前亟待保護、繼承、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發展,將先人始創的這種娛樂方式展示給后人。
我們將“垛子”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制作工藝、扮玩方法、形式和種類、動作原理等有關資料分門別類,圖文并茂,用高科技手段制成光盤,以便永久保存。堅持把傳統民間藝術活動辦下去,豐富人民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更好地保護、繼承和發展這些傳統民間文化活動。
網站首頁 關于我們 文化動態 藝術活動展演 公益輔導培訓 民間藝術 公共文化 總分館互動平臺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