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9 3461次瀏覽
洛陽海神樂源于隋唐宮廷宴樂,五代后傳入民間,稱為“海神”,因為“海神”是洛陽獨有的民間音樂,故又稱為“洛陽海神”,演奏團體稱為“海神社”,海神明清時期曾在洛陽盛行,建國后面臨失傳危險。目前,洛陽地區僅有古景花村海神社一家,其余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不復存在。古景花村海神社能夠存活有其獨特條件,該社歷來以郭氏為主力,據郭氏祖譜記載,郭氏系唐代汾陽王郭子儀后裔,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功高蓋世,唐天子封其為“并肩王”,并賜予宮廷宴樂享用,自此,這些世鎖深宮、專為帝王演奏的宮廷雅樂才得以流入民間。據郭氏家譜記載,其家族歷代達官貴人、儒業學者俱多,精通技藝、善制樂器者也不乏其人,尤其是海神社第九代傳人郭高山博聞強記、出類拔萃,精通制作笙、管、琴、弦,并能演奏多種樂器,吹、拉、彈、唱、導無所不能。建國初期,雖年事已高,曾受聘于西南軍區文工團,任古老樂器管子樂師,為部隊培養了一大批樂手。古景花村海神社有史以來因實力雄厚、技藝高超而名聞遐邇。1949年10月1日,該社曾被特邀參加洛陽市舉行的國慶大典演出活動。1957年曾參加河南省第三屆民間音樂匯演。
星移斗轉、世事變遷,種種原因使古景花村海神社半個世紀無聲無息。國逢盛世,百業俱興,幼時曾隨伯父郭高山學藝的郭紅運執教40年退休后,在河南省老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郭光宇的倡導下,于2003年5月與郭紹光、郭孝憲三人共商,重新組建了洛陽古景花村海神社,搜集整理了百余首海神古樂曲。近年來,多次參加市區組織的演出活動,深受國內外觀眾歡迎。目前,海神社擁有樂器管、笛、箏、笙、二胡、云鑼、云板、木魚、碰鈴等近二十種。多次受到省、市多種媒體采訪、報道,洛陽電視臺曾兩次制作專題片進行報道。
據普查,洛陽海神在建國前洛陽周邊地區較為普遍,較大村莊差不多都有海神社班。建國初,較有名氣的只有十余家活躍在郊縣、農村,因種種原因,目前整個洛陽地區僅有古景花村海神社。因其為祖傳,社內樂器為自制,所以得以艱難地存活著,其他社班早已不復存在。
古景花村海神社搜集整理了百余首古曲,曲調平緩、典雅,頗具宮廷宴樂韻味。就樂曲適用的場合,可分四類,即:慶典類、祭祀類、教儀類、歌謠類。
海神表演方式根據時間和場合大致分為鑼鼓樂、鑼鼓舞、吹打樂、吹唱樂、伴舞樂以及清唱樂。
洛陽海神演奏形式分為座樂和行樂兩種。座樂適于室內和舞臺表演;行樂適于廟會、觀禮臺前及行進的群眾場合,行樂以吹奏為主,打擊樂只起節拍伴奏作用。
網站首頁 關于我們 文化動態 藝術活動展演 公益輔導培訓 民間藝術 公共文化 總分館互動平臺 在線留言